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案例

“新”“人”“地数”……多维度发力 乡村振兴展活力更出“彩”

发布时间: 2025-02-08 15:07:16 来源:项目案例

  近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乡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准不断提升;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郊区乡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如何逐步推动乡村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次印发的《规划》给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指引。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以现代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创新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邱天朝介绍,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全方面促进农村消费。

  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人口“老龄化”加深,未来,乡村建设将更看重适度有效,公共服务将更看重效率提升。

  邱天朝介绍,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优化乡村规划建设。

  本次印发的《规划》中,围绕人、地、钱等关键要素都有相应的举措,通过促进这一些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有序流动,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

  专家表示,《规划》中提出的“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解决的是农民进城以后,怎么在常住地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另一个是“建立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聚焦的是如何让更多人才下乡,来支撑乡村的发展。

  其次来看“地”,《规划》中提出的“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就能让流转土地的种植户放心大胆地做长期规划和投资。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涂圣伟介绍,资产金额的投入渠道财政要加力加效,金融要完善相关的金融职能的一些政策体系,社会资本要完善相关的制度,让社会资本真正能够去有意愿长期投入乡村。

  涂圣伟表示,《规划》中还提到了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数字技术。未来将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强乡村教育、医疗、文化数字化建设,通过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