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年夯基础提素质,两年出特色树样板,三年创精品塑品牌”的工作理念,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着重从班子建设、服务能力、规范化建设、村容村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全面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党的建设、政治建设、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村富民强、村风和谐、生态宜居的党建示范点,全力提升村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从建强农村党组织、打造本领过硬的村干部队伍、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健全乡村振兴机制着手,打造党建引领下的“法治新农村”。确保在XX年底完成党组织架构优化,为打造党建示范村奠定坚实的基础;在XX年底完成村党建示范点打造,基本做到有亮点有特色;在XX年底逐渐完备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切实做到乡村党建示范引领再提升。
一是党建+为民服务,搭建党群干群“连心桥”。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的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打造“融情”服务阵地。按照优化设置、提升质量、一专多能的服务要求,通过行业相近、业务相通的特点,对村级原有“一站式服务大厅”窗口进行整合,实行 AB 岗轮流坐班制度,保证村民每日来访必有相应工作人员接待并办理相关业务。严肃党内组织生活,规范“三会一课”、党员学习制度,结合“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活动,不断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加强走访入户力度,带领农牧民党员主动走进村民家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切实做到学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举办农牧民夜校,不断的提高村干部和村民交流沟通、发展致富能力,使村党组织服务群众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是党建+五治融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构建三级巡逻防控网格,统筹群防群治力量,织密社会面防控网络,进一步加快村综治和平安建设信息化工作,安排专人负责“9+X”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用系统信息录入,突出党员在网格化管理中的作用,将医疗救助、慢性病办理、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等职能下沉到网格支部中,有效解决群众困难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形成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
三是党建+农村发展,增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动能。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发展能力强、带富能力好,在蔬菜、花卉等各类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纳入农村发展中心,建立致富帮扶台账,不断壮大农村乡土人才队伍。通过对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党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指示批示精神的宣讲,对农民党员、村后备力量、青年团员、富余劳动力等进行教育培训,营造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充分的发挥“访惠聚”工作队单位后盾作用,积极开展法官下村工作,解答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二是继续聘请专业律师免费为辖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指引,定期开展法治讲座,向群众宣传扫黑除恶、反迷信反、民法典、安全生产等法律知识,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创建和谐新农村。
三是配齐配强村民调解委员会成员,实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纠纷解决在法庭之外”的有利局面,同时规范运作村民调解室,村民调解室设立固定场所选聘律师、老党员等作为调解员。
四是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将村两委干部、党员、基层调解员培养成农村法治带头人,为村民解答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升民主法治村的建设质量。
一是架起村民议事平台,充分的发挥人民调解室作用,着力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一批邻里矛盾纠纷,形成一批邻里矛盾纠纷,形成社会调解、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二是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着力解决农村道路、休闲娱乐健身设施问题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一系列民生实事工程事前协商工作。
三是拉进村委村民距离,通过党建引领、“五治”融合、村民参与解决切合自身的“公共”事,提升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价值感和法治意识,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以及村两委的信任度,打通最后一公里。
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让村民在家附近就能听、能看、能参与各类活动,在中华民族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加深对党、对祖国的认同感。打造“六点半”课堂,为孩子提供免费辅导,开展法制教育。用好党员远程教育服务中心,提供创业技能培训、文化知识讲座、文艺表演指导等服务,深入挖掘并传承发扬各民族民粹经典,增进民族团结的感情。
一是在政治上强引领,凝聚治理的向心力。严格按照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等制度开展党员管理,同时联合辖区单位通过开展“微党课”、“微故事”、“微分享”、“微朗诵”四微活动,创新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激发党员、干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比、评、赶、超的学习氛围。针对学习情况,坚持一季度一考核制度。切实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抓严抓实抓细,从根本上提升党员干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以及掌握程度。
二是在法治上强保障,增强治理的正压力。在辖区内开展法律援助及法律讲座,引导社区居民创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局面,组建矛盾纠纷调节志愿者队伍, 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一是狠抓网格建设、阵地建设和载体建设,使基层普法更接地气、更有重点、更显实效,充分的利用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宣传长廊、法治文化一条街,完善、建设农村法治书屋、法律图书角、有效提升全民法治素质的提升,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是建立法律联络点,降低法律服务门槛,完善援助措施,简化老人、妇女、儿童人身损害赔偿、遭受家庭暴力、赡养、遗嘱等事项法援办事程序。创新开展法治扶贫,定期组织律师进行走访,为贫困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积极助力“阳光村务”,充分的发挥法律顾问作用,从法律角度协助村委会完善重大事项民族决策、财务管理、工程建设、村务公开、财务管理、工程建设、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过三年努力,如期打造党建示范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组织覆盖有网格,阵地建设有标准,法治活动有深度,法律服务有品牌,业务工作有机制,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完成村级党建示范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