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用村镇:以分布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兴旺地区、具有产业优势的乡村为主,此类乡村具有较好的特色产业基础,且产业化程度较高。
2.规划要点:根据每一个乡村的具体特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完善相关产业链,强化产业优势,加速产业带动效应。同时,若区域确有打造旅游吸引力的基础,也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导入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产业。
3.可做项目:三产融合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及其它产业化经营项目,即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商业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1.适用村镇:主要是针对自然条件良好的、有传统田园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显著村镇。
2.规划要点:把生态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构建旅游引导的农业生态示范区,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放大经济效能。
3.可做项目:生态农庄、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生态农业观光项目等。
1.适用村镇:适合分布在我国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农业主产区的村镇。
2.规划要点:打造“零废弃”型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提高农业规模化运营程度,增加土地产出率。
3.可做项目:农业质量品牌提升工程、智慧农业示范区、农业开放合作示范工程等。
1.适用村镇:分布在沿海和淡水水网渔区、牧区及半牧区及农林牧资源兴旺地区,以农林牧渔为主要传统产业的村镇。
2.规划要点:根据养殖要求,因地制宜地规划科学饲养的现代化牧区、渔区等养殖基地,有条件地区,可以以核心特色产业及区域风貌为基础,发展旅游度假产业,规划适宜接待的主题度假区。
3.可做项目:休闲农业综合体,现代牧场/养殖基地农牧循环示范项目,综合性海洋/农牧文化休闲度假区。
1.适用村镇:在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的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村镇,及具有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民间传统文化等特色人文资源的村镇。
2.规划要点:基于区域资源条件及文化特色,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规划提升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并结合良好民风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区。
3.可做项目:田园综合体、乡村度假村、休闲农庄、古村古镇、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
1.适用村镇:在一、二线城市周边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村镇。
2.规划要点: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规划以优质乡村高品质的产品和乡村旅游度假为核心依托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城郊新田园乡村社区示范项目。
开发逻辑:村集体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以自筹资金的形式,将村里闲置土地及房屋等资产流转过来,进行统一的整合开发。
参考案例:密云古北口北台乡居农宅专业合作社由村里12人发起成立,成员出资总额52.7万元,对村里闲置资产进行统一开发和经营管理。
开发逻辑:村集体与专业的旅游研发企业合作,引入外来资金,对村里的闲置资产进行统一流转、整合开发与专业运营。参考案例:密云山里寒舍,由北京北庄旅游开发公司和村集体共同成立北庄镇干峪沟旅游合作社,合作社为合作开发(股东单位)单位,负责资源整合、开发及提供配套服务。
出租是在一定期限内,农户与承租方之间的资产使用权转移,即农户作为出租方,自愿将全部或部分资产的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出租给承租方,承租方支付农户固定的收益。承包期限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最长不超过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
流转步骤一般为村集体统一收购(收回)闲置资产;农户在获得一次性补偿后,自愿放弃土地、房屋等的使用权;承租人和村集体协商租赁价格、租期(一般是20年),并签订房屋租赁合同。
农户将全部或部分资产的使用权作价为股份,与投资者的投资共同组成一个公司或经济实体,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分红以入股的资产使用权为依据,按经营效益的高低确定股红数额。
土地承包方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地的使用权包给第三方,转包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允许超出土地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且转包方与发包方的原承包关系不变。
取得一定量的土地补偿后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形式。这种多是因公路、桥梁、公共设施、城镇建设、工商业发展等建设用地的需要,被政府征用土地的部分。这部分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在按有关法律法规获得资金补偿后,就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发包方或当地政府,从而再转交给建设方,承包方对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即行终止。
(1)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针对山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体现“山谷”、“水乡”“乡野”特色。针对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体现特色“乡味”、“民俗”等地域特色。
规划要点:多用地方材料、符号,体现地域特色,注重整体格局和风貌的打造,格局自然,风貌整体和谐统一,体现特色。
(2)保持鲜明的产业特色。乡村土地肥沃,农、林、渔等传统农业资源丰富、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应当把所在地的产业优势糅合进去,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或“农”,或“林”,或 “渔”,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
(3)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乡村项目的打造,一定要符合“现代化生态农村”的建设目标,一定要保证在乡村自然区的生态涵养,注重生态农业基地的开发及绿色产业体系、乡村生活体系的打造等方面,都能使乡村保持鲜明生态特色。
规划要点:景观多用自然,注重小品等景观打造。如在环境设计、建筑规划设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循环经济等都要注入“生态”理念。
(1)提炼元素: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项目地文化传统。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如纺线、织布、蒸糕、做圆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饰展示、传统婚庆仪式等民俗文化,推铁环、踩高跷等游戏文化,等等。
(2)文化传承: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丰厚的项目地,应注重保护历史、民间传统文化,做好传承、挖掘文化要充分,形成乡村的文化认同。
(3)品质提升: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系统打造,形成文化品牌,增强竞争软实力。
(4) 重塑精神:对于文化资源匮乏或是新建的项目,应注重文化培育和打造,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发展,逐步形成自身文化特色。
(1) 一二三业融合: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比较适合项目发展趋势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撑。
(3)调整产业体系:发挥人气与资源集聚优势,拉动、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产业体系,升级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打造竞争优势,扩大产业影响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1)挖掘旅游题材:乡村项目的开发建设,旅游不是核心目的,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乡村发展将会更有生命力。可将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作为旅游题材。
(2) 打造共享配套:乡村项目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满足基础生产、生活需求以外,还应做好三个服务:
1)注重服务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要与镇区结合,共建共享,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整体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注重服务经济发展。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成为整合资源、集聚创新、特色产业的“新载体”。
3)注重服务周边村民。统筹布局、相互连通,完善补足城乡服务设施体系,促进服务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
(3)留足发展空间:对接区域市场需求,尤其大城市周边,旅游服务产品策划考虑外溢的功能需求。
总之,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各类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在充分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从打造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务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乡村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1)打造活力型街区:要结合棚户区改造等,打造一些有活力的早餐、夜宵、娱乐街区等受大众欢迎的有活力的街区。
(2)提升冬季的活力:北方地区项目选择考虑弥补天气特征情况等因素,积极发展全季节旅游,增加冬季项目。
(3)注重夜经济打造:增加夜晚的商业和文化活力,打造具有魅力的夜色景观,增加乡村夜生活、夜消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