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案例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么建?规划先行 产业强基 治理高效

发布时间: 2024-07-07 18:35:11 来源:项目案例

  2023年12月,习在广西视察时要求,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和农民生活品质。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先后部署开展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美好环境,培育乡风文明,创造幸福生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描绘美丽中国广西乡村建设新画卷指明了方向。

  走进北流市新圩镇河村,房屋古色古香,道路笔直宽敞,路旁绿树成荫,小河流水潺潺,好不惬意。

  “村庄规划是建设家园的蓝图。村里能有现在的面貌,与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分不开。”这是河村村干部的共识。

  2019年起,北流市以实施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还给农民。”该市挑选熟悉地理环境、风土习俗、人文历史的“当地人”和规划专业人才组建编制组,充分发挥群众聪明才智和资源优势,规划接地气、顺民意、成效好。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农民参与机制,激发农民参与意愿,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2023年,我区落实1.93亿元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全区村庄规划编制,累计完成5400多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宜居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是根本。通过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4%、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比2022年底提高9.8个百分点。303.1万人的供水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全面完成1.42万个家庭饮用水柜和0.16万个公用水柜加盖任务。累计在县级及以下区域建设充电桩1170个,实现广西行政乡镇电动汽车充电桩全覆盖。农村公路总里程超15万公里,行政村光纤网络、4G和5G网络全覆盖。编制《广西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规划(2023—2030年)》等文件,推动寄递、电商、冷链体系建设齐头并进。

  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7%,全区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行政村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99.9%,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4.2%,区域养老服务机构、村级邻里互助点或农村幸福院覆盖率达79.4%,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覆盖率达100%……我区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方面持续发力,农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在百色市德保县德福社区的爱心超市里,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明码标“分”。德福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制定积分制兑换内容时,社区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遵守村规民约、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等37条内容纳入其中,鼓励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

  以积分制推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是德福社区的治理之道,也是我区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法宝”之一。2020年以来,广西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将推行积分制纳入各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

  现在,广西基本实现“有条件行政村至少有1个屯(组)推行积分制”的目标,积分制作为乡村治理的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推动了乡村有效治理,提升了村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还大大推动了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

  积分制让乡村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清单制是减轻村级组织负担、提高乡村治理暨清廉乡村建设效能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是乡村能否有效承接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目前,全区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的行政村覆盖率分别达到68.77%、81.63%、93.21%,乡村振兴的根基不断巩固。

  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的引领驱动下,各地深化“党领民办”“屯事联理”等多种形式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层面的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全区100%的行政村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有力促进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我区不断加强党组织统一领导,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创新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常态化排查和专项治理,全区3个乡镇、30个村入选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个案例入选全国第五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文明乡风是乡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灵魂与保障。全区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和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共创建161个全国文明村镇、1188个自治区文明村镇,80.26%的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标准。

  民居古朴,村容整洁,鸟语花香……春日的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让人流连忘返。

  如今的岔山村,村美人和、业兴民富,每年游客量超50万人,村集体收入超53.06万元,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旅游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岔山村华丽变身的秘诀何在?“立足村域优势,依托古道文化,结合乡土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不断丰富各类业态,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富川瑶族自治县相关领导一语道破玄机。

  产业兴旺,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我区依托林果蔬畜糖特色资源,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孙庆磊说,目前全区已累计创建7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4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重点县、336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23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过1.5亿人次,产业总收入超过220亿元。打造国家产业强镇5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2个;累计创建9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个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强镇。

  内容上逐步扩容、迭代升级,区域上分类施策、梯次推进……据悉,今年我区将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抓好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重点工作;深化“党建+网格+大数据”等治理模式,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广大农村点多面广,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迥异,学习“千万工程”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准抓什么,明确怎么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可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谋篇布局。“土”是用好一方水土,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特”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推动产业旺起来,关键是要带动农民富起来。“产”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着力完善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期盼。百色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规划先行,扬优势、补短板、创特色,内外兼修,全力推动建设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坚持规划引领提高乡村建设水平。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补短板行动,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项目建设,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重点打造12个精品村、121个示范村、386个提升村。

  聚焦产业振兴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强做优粮食、蔬菜、水果等13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打响百色芒果、百色山茶油等“百香百色”区域公共品牌,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夯实乡村建设的产业根基。

  强化塑形铸魂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示范村创建,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规民约,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管理,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关键要把握其灵魂和精髓,并贯穿到实践中。各村资源禀赋不一,在起步建设阶段就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并注重发动群众共同参与。

  首先,要把握规划这个龙头,坚持多规合一,加快编制各村科学性、实用性的村庄规划。二是要突出产业振兴,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新业态。三是要持续改善乡村环境,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继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常态化开展垃圾清理清运。四是健全党建引领、数字赋能、“三治融合”、多级联动的基层治理体系,发挥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对村民行为的规范作用,鼓励群众自愿参与公共事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移风易俗,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全国人大代表,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罗朝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仍是乡村振兴工作的薄弱环节,应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让和美乡村建设基础更扎实牢靠。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广大脱贫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年年都得到改善提升,但仍存在短板弱项和发展不平衡现象。应从各地实际和村民需求出发,将项目资金投入向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倾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巩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果。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持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持续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等关心关爱服务,把乡村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让和美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广西今年召开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持续推进全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我们就要善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广西打造成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全国示范。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广西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因地制宜,从全区各地乡村发展基础、新型城镇化趋势、农民宜居宜业实际需求出发,加快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实施“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把改善村容村貌与村庄运营、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全区农村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村庄整体风貌和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探索现代宜居农房建设,不断提升全区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巩固提升农村电网,加快建设乡村“信息高速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行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实施“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应用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打造平安乡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村屯,助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文明乡风建设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广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打造“广西万村篮球赛”等群众文体活动品牌。搭建浙桂合作平台,促成两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智库联盟的建立,推动浙江、广西乡村资源有效链接开发。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通全区农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厚植具有八桂特色的乡村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景象。培育现代文明乡风,引导全区农民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的美好生活。

  (作者系广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广西大学中国贫困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