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 强村庄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步规划的建议》收悉,经商省自然资 源厅,现答复如下:
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乡村建设,建立省负总责、市县乡 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 活条件,千方百计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 乡村建设。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出台了《江西省乡 村振兴责任制细则》,实化细化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 建设等重点工作责任。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省委、省政 府分管负责同志每年对考核排名靠后的 5 个县(市、区)进行 约谈,推动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地见效。树立大抓基层的鲜 明导向,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基层 党组织书记,2023 年对全省 1.7 万余名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 主任开展示范培训,带动市县乡三级培训基层干部 30.24 万人 次,选树省级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 200 个,示范引领全省村党 组织成为乡村建设“主心骨”。另一方面推进“四融一共”和美 乡村建设。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作出打造“四融一共”和美乡 村建设的决策部署,2024 年全省确定了靖安县、奉新县等 17 个先行县,组成赣东北、赣中、赣西南、赣南 4 个先行区,先 行先试开展“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把景村融合、产村融 合、三治融合、城乡融合作为切入点和发力点,把共同富裕作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摈弃乡村为建设而建设。在推进过程 中,特别要求先行县牢固树立“整县策划、系统乡建、整村运 营”思维,以市场化理念和市场化手段来谋划乡村、建设乡村、 经营乡村,推动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同时,省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先行 区,先行县在申报债券需求、金融服务、用地指标、人才引育 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确保年度投入与省下达“四融一共”和 美乡村建设目标任务相适应。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的发挥基层党 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四融一共”和美乡村为主抓手,统筹 谋划、一体推进乡村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督促各地在产业规 划布局、政策扶持、资源配置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推 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近年来,我们坚持需求导向、实用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 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调作用,按需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 助力乡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一方面强化县域统筹,整体优化乡村规 划布局。自 2019 年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启动以来,全省各地结合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从县域层面优化细化县域镇村规划体 系,明确重点发展的乡镇和村庄,因地制宜确定村庄类型,避 免重复规划建设。同时,结合乡镇人口变化趋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基 础、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实际的需求,积极引导土地要素向优势地 区、优势产业精准投放,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截至目 前,全省已有 80 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设计获省政府批复。另一 方面从实际出发,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2019 年“多规合一” 改革后,我们按照“试点探索,逐渐完备,实用为先,按需编 制”的工作思路,采取三方面举措分类推动村庄规划编制实施。
一是按需。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传统村落、宅基地改革试 点等有需求有条件的村庄,优先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其他村庄结合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采取“通则式”规划管控,满 足农村建设等基本建设规划管控要求。二是实用。按照“分类 指引、差异发展”原则,指导各地根据村庄类型和发展需求,采 取“基本内容”加“选做内容”的方式,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实 现村庄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步规划。三是管用。加强村庄规划和 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宅基地改革试点等工作衔 接,统筹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建立完善村庄规划建设用地预留 规模使用机制,增强规划实施性、可操作性。目前,全省共约 1.7 万个行政村,由地方上报确定需单独编制村庄规划的村庄总 数为 6457 个(占总数的 38%),其余约 1 万个村庄在乡镇总体规 划中采取“通则式”的方式来进行规划管控,为乡村振兴项目落 地和村民建房提供规划依据。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按照《自然资源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 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 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通知》有关要求,抓紧完成“应编类”村 庄规划编制,全面实施“通则式”规划管控,逐渐完备相关技 术标准和政策,面向基层持续做好政策解读与技术培养和训练,宣传 推广一批优秀案例,以高质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逐步提升乡 村空间治理效能,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们围绕“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工作要求,鼓励各个地区积极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让农村隐 性资产显出来,发挥经济效益,着力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一是探索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 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通过有效利用零散闲置宅 基地出租等方式,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20 年以来,全省一、二类县累计退出宅基地 20.2 万余宗、面积 3 万余亩,盘活闲置农房 2.8 万栋,村集体经济增收 1.7 亿元,农 户增收 4359 万元。二是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2 年全省农 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通过集成涉农项目资金,以改促 建、以改促治,扎实做好“宅改”后半篇文章,让农民在退出 多占超占宅基地的同时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村庄面貌变得 整洁美丽。湖口县、余江区、大余县、永丰县等 4 个试点县(区) 宜居村庄整治建设覆盖率达到 90%以上,打造了美丽宜居村庄 525 个,余江、永丰、大余获评全省美丽宜居示范县。三是大力 实施“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十四五”以来,按照 “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美丽乡村,建好美丽乡村促产业发展”工作 思路,通过出台扶持奖励政策、制定省级区域标准、培育乡村民 宿从业人才、与携程集团战略合作等措施,全力发展乡村民宿等 新业态,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破解了美丽乡村“有 空房没人住、有新村没人气”的窘境。截至 2023 年底,全省创 建了 30 个“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先行县,发展 4773家乡村民宿,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 200 万平方米,带动农民就 近就业创业 2.5 万人、农户增收 17 亿元、村集体增收 2.2 亿元、 农副产品销售额 13 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 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找准定位,围绕农民安居、乡 村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 利用模式和有效路径。一是鼓励地方积极探索闲置农房和闲置 宅基地出租等规范管理机制,制定示范合同文本。二是支持各 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种养等新产业新业 态,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为 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提供要素保障。三是加快研 究支持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文件,切实解决各地在乡村产业用地 方面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 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 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工业化 理念和市场、创新、互联网思维,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 为抓手,一直在优化“生产端”、做精“加工端”、培育“供应端”、 畅通“流通端”、拓展“销售端”,高质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 合发展。一是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加强农产品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全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与加工流通、 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有机衔接,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 发展。全省累计建设 2928 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成 11 个县 域冷链物流园、冷冻冷藏库容 386 万吨。2023 年全省农产品网 络零售额 200.1 亿元、同比增长 163.3%;农产品出口突破 7 亿 美元、增长 2.3%;590 款农产品入驻高端商超、高端餐企,建 设京东农场 13 家、盒马村 6 家、天猫基地 5 家。二是大力推动 农文旅融合发展。指导各地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生态和文旅资 源优势,大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培育乡村民宿、众创空 间、网红直播村、研学基地等新业态,促进乡村农文旅深入融 合发展。截至目标,全省累计培育了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6 个、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72 个,2023 年全省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 350 亿元。三是积极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指导农业园区 立足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村产 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发展连接城乡、打通 工农、联农带农的多类型多业态产业,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产业综合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全省 已创建 15 家国家级示范园、18 家省级示范园,示范园总产值稳 步增长、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融合模式日趋多元、带 动农民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和市场思维、创新思维、
互联网思维推进农业产业化,向上带动种养业调结构、扩规模、 提品质、增效益,向下带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品牌打造、市场 拓展,横向带动科技、人才和创新,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逐步的提升乡村发展质量和效益。 您提的宝贵建议,有助于指导我厅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希望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省农业农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