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案例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 2024-08-04 06:47:39 来源:项目案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以更有力的举措和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个任务,重点在于稳面积、增单产。石家庄市在2023年实现了粮食生产“二十连丰”,2024年将继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面积稳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石家庄市已建立监测帮扶机制,全市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下一步,需要继续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帮扶,提高帮扶支持实效,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石家庄市2023年在农业项目投资、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一批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商贸物流等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要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抓好搞活农村流通,抓好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载体建设,促进产业增值收益共享。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要瞄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深入推动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配置,分类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不要盲目追求规划全覆盖。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清理、美丽庭院创建等主攻方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设,统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反映明显问题,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需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谐有序乡村社会。石家庄市将强化党建引领,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全方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同时,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治理效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建设平安乡村。

  强化科技支撑与改革动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面对各类风险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石家庄市将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聚焦优势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落地转化,强化科学技术推广服务,培养新型农民队伍。同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让“人地钱”等要素汇聚乡村。在人才方面,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教育培训等。在用地方面,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地。在投入方面,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目标任务相适应。

  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产业经营增收力度。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经营项目,强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农带农导向,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头大头,要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此外,要拓展转移性收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