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除前言外,共11篇37章107节,设置1个指标专栏和15个任务专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按照分三个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提出了22项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19项,首次建立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明确至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乃至2035年一级远大目标2050年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推进机制,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性文件。
目录分为:前言、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规划实施。
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阶段性谋划: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
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蓝图、总路线图。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
我国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一直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地增强,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有望延续,同时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妥善应对国际市场风险任务紧迫。特别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将刚性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
从国内形势看,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将迅速增加,快速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是必然要求。
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方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逐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明显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五)首次建立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明确了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提出了22项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19项。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做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
集聚提升类村庄: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
城郊融合类村庄: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任务: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相互连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特色保护类村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自然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任务:这类村庄将加强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保护,并在保护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适度发展特色旅游业。】
搬迁撤并类村庄: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等地区的村庄。【任务:这类村庄要解决好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
目标: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三个确保:确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确保到202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4亿亩。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三)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家庭经营是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
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五)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
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行动: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星创天地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建设水生生物保护区、海洋牧场、实施“厕所革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以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互联网+教育;健康乡村、社会保障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方面实行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新名词: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三区”(边远贫穷的地方、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春建功行动、大学生村官工作、 “三支一扶”。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总结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加快土地管理法修改。
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热情参加的多元投入格局。
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引领区示范作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净流入城市的郊区、集体经济实力强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乡村,到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重点区加速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周边以及广大平原、丘陵地区的乡村,涵盖我国大部分村庄,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攻坚区精准发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到2050年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多选】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 ):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解析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单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口诀产形易生蚊子生妖 产形(产业兴旺)易生(生态宜居)蚊子(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生活富裕)妖(总要求)
3.【单选】关于《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的说法错误的是( )。
4.【多选】《规划》围绕着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26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今后,要紧紧围绕这“三个重大”,动员和组织方方面面的力量,把乡村产业发展好。重点在四个方面推动落实( )。
A.坚定不移地夯实农业基础。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进一步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得更实更牢。
B.推进质量兴农。加快编制《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启动实施农业高水平发展八大行动,完善乡村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C.抓好产业融合。将更多要素导入到市域经济发展平台上来,为乡村创造更多适合农民需要、适合各方面人才展示才华的广阔天地。继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D. 抓好特色产业。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开展产业兴村强县行动、一村一品示范创建,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
解析:《规划》围绕着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28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今后,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三个重大”,来动员和组织方方面面的力量,把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好。重点在四个方面推动落实:一是坚定不移地夯实农业基础。二是推进质量兴农。三是抓好产业融合。我们总结国际农业现代化的成功路子和不成功的路子,有个共同点,就是要在推动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不仅要把工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同时要制定诸多的政策,引导资源聚集到乡村发展、聚集到县域经济发展这个方向上来。不然的话,就有可能会出现城市兴旺繁荣了,农村衰败了。所以,乡村产业振兴就要努力通过种种政策、各种措施,引导方方面面的力量,在继续推进城市繁荣发展的同时,将更多的要素导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这样的平台上来,为乡村创造更多的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各方面人才展示才华的广阔天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在这方面,我们要继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抓好特色产业,尤其是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区的发展。
5.【多选】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把村庄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