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兴,则国家兴;农业强,则国家强。近年来,山东聚焦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打造沿黄“齐鲁粮仓”端稳中国饭碗、推动农文旅深层次地融合催生乡村旅游新地标、探路农业现代化构建全产业链集群发展……这一件件实干实绩都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亮眼答卷。
为了更坚定扛起农业大省责任,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打造更高质量的齐鲁样板,山东铆足干劲,全面发力,又推出了乡村振兴大动作。
4月1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就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年)》进行了详细解读。
据悉,《规划》围绕持续优化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乡村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方面提出27条规划内容,着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构建“四区三带多点”区域布局。
省发展改革委省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李秋生介绍道:“《规划》系统部署了20项重点任务,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乡村产业增收富民、广纳人才服务乡村发展、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全要素协同推进‘五个振兴’,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聚焦政策创新,《规划》同步配套7个重大工程、56项具体行动,着力破解资金、用地、人才等要素瓶颈,确保规划落地。推动重点产业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向园区集中、中小微企业向中心镇集聚、乡村工坊和创业车间向重点村汇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县域富民产业增长极,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按照“区域协同、带状示范、点上突破”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四区三带多点”的乡村全面振兴区域布局。
,涵盖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5市,全力发展海洋经济、高效农业和农文旅融合产业,打造滨海特色和美乡村,在全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涵盖济南、淄博、泰安、东营4市,全力发展都市农业、城郊农业、智慧农业,建设一批高端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山水林泉乡村特色风貌,在全省发挥承东启西衔接作用;
,涵盖临沂、枣庄、济宁3市,培强山区特色经济、滨河临水经济、农文旅经济,打造富有人文内涵与山水韵味的靓丽乡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全域突破;
,涵盖德州、聊城、菏泽、滨州4市,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造“齐鲁粮仓”核心区,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加速崛起。
“三带”,即沿黄生态保护发展轴带、运河文化传承利用轴带、海滨陆海统筹轴带,坚持开发保护并重、陆海统筹协同,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全面振兴廊道。“多点”,即各类涉农产业园区及南四湖、东平湖等重点区域,突出发展特色,强化创新引领,形成多点支撑的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格局。
坚决扛牢粮食大省责任,大力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区域性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和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35年,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沿黄肉牛肉羊、胶东半岛和鲁西肉禽、鲁中生猪、济南都市圈奶牛等产业高地发展,鼓励发展肉兔、黑驴等特色养殖。持续开展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支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高效养殖,优化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养殖,高水平建设海上牧场和渔港经济区,推进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发展。到2027年,蔬菜(含食用菌)、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稳定在9000万吨、1500万吨、900万吨以上。
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支撑。实施乡村振兴科学技术创新提振行动,围绕高效农机、绿色投入品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推动冬暖式大棚、大小拱棚现代化改造,鼓励发展工厂化养殖、立体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园区。到2027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全省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推动预制菜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13+N”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叫响“好品山东”农产品品牌和“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全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农业会展等产业,打造“黄河大集”等新业态品牌。实施乡村产业走廊建设规划,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特色产业专业村镇提档升级。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改造提升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在严格制冷剂、发泡剂使用管理的基础上,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引导“齐鲁农超”“好粮有网”等农副产品展示交易买卖平台做大做强。到2027年,打造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个。
优化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培育乡村富民主导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有效盘活集体资产。组织并且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模,统筹用好城乡公益性岗位,推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积极培育乡村工匠等人才。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激励计划,每年遴选300名左右优秀乡村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开展公费医学生培养,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加强农村规划建设、文化、电商、法律和儿童服务等人才培养。
鼓励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深入推动“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行动。吸引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等回乡参与建设,鼓励引导退休专业方面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参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科技、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人才到基层服务,从基层遴选中青年业务骨干到省市相关的单位学习研修,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与地方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持续抓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直评”等职称制度落实,推广农民职称评审和农村技能人才评价,为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大力选树乡村振兴领域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山东好人;开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山东手造”工程、乡村文化产业精品工程、民族手工业品牌培育提升行动 传承创新儒家文化,推进孔子学堂、尼山书院规范化建设,推动儒家文化进乡村。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加强红色展览馆、纪念馆、革命旧址修缮保护。持续认定一批农业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加强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村史馆建设。
推进“四好农村路”、城乡交通一体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水平;深化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推进“互联网+”、“智慧广电+”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强乡村教育、医疗、文化数字化建设;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敬老院等设施建设,优化拓展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功能,鼓励专业养老服务组织连锁运营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发展互助养老。
按照《规划》,到2027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特征更加鲜明、内涵更为丰富,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郊区乡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基本建成;乡村产业实现全链条升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农村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省基本建成,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将让我们看见齐鲁大地上的诗和远方。